吉好彩票_吉好彩票
吉好彩票2023-10-29

吉好彩票

我守护我见证 “边关军语”见证边防变迁******

  站在祖国万里边关,我守护我见证——过去·现在·未来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站在边关处处透着春意的土地上,用这两句诗来描述边防新景观,别有一番韵味。

  说到山苍苍雪茫茫的边关,我们立即想到的就是地理标志上的漫长距离。但是,一则则来自边关的新闻,犹春野之绿,犹和风之沐,鲜活而温馨地表述和见证着边防战士们对远与近,对苦与乐,充满青春气息的理解和诠释。

  新春来临,驻守喀喇昆仑的战士放眼苍穹,给正在那里“出差”的航天员送上了特殊的新年礼物,并以照片的形式传递到太空。礼物是在两块“昆仑石”上的画作,一块是3位航天员的画像,一块是战士们与中国空间站的“合影”。石头上的留言,抒发着高原官兵特有的豪迈——“地球上,我与你最近。”

  冬奥会开幕后,风雪弥漫的新疆阿勒泰边防哨所训练场上,立起了几尊战士们堆塑的“冰墩墩”雪雕,虽说其稚态可掬的造型比不得令国人倾心向往的“金墩墩”“银墩墩”,但战士们在与家乡亲友的视频中,总是自豪地进行着“科普”:世界上最早的有滑雪场面的岩画,就出自阿勒泰地区。经过鉴定,那可是出自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冬奥会离我们很近,我们要伴随这冰雪盛会和祖国一起向未来。”一万年也好、一万里也罢,遥远的时空在年轻一代戍边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冰墩墩”的距离,因为他们此刻,“离家门最远离国门最近”,光荣地站立在保卫祖国的战位上。

  站在祖国万里边关,我守护我见证——

  过去·现在·未来

  ■郑蜀炎

  时间当然有色彩,总在用艳丽的春光涂抹万里边塞;

  岁月当然有表情,无论多么遥远都瞩望到凝重的爱;

  历史当然有温度,山河万里处处延续着火热的情怀。

  ——摘自一位边防战士的诗句

  “边关军语”见证边防变迁

  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标志性建筑——要么是楼层的高度、要么是历史的悠久、要么是设计的先锋时尚……它们以自己的绚丽风姿成为一个城市值得炫耀的地理标志。

  与城市距离千里万里的边防线上,有一些哨所边卡虽然并不起眼,但在祖国人民眼中,在每一个军人心中,同样成为了巍巍长城、钢铁雄关上灿然夺目的时代标志。

  比如神仙湾哨所,这里当然没有神仙,但是,战士们在海拔5380米的雪山生活战斗,巡逻路线还必须经过海拔5900多米的“英雄顶”,云里行雪中走,的确和传说中那些孤傲的神仙差不多了。再比如天文点,因为上世纪50年代科学工作者在此观察、测量过天文数据而得名,仅凭此就可以想象到它与蓝天的距离。还有甘巴拉雷达站,在藏语里这是“无法超越的山”,而我们的战士却超越了冰峰绝顶,建立起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当然,还有更多的边防哨位哨卡,则如同喜马拉雅山脉一个边防哨所的名字——无名湖,籍籍无名却不可或缺。一个个无名的战位,一个个无名的身影,官兵们用无名的奉献,用默默的坚守,让很多第一次走近他们的人真真切切地领悟到,何为“肃然起敬”。

  几十年前,当红旗漫卷新中国的版图时,许多解放了自己家乡的军人,又一次挥别家乡,剑指边关、壮行天涯、笑卧冰雪、涉险攀绝。于是,人民军队的行列中有了边防军,古老而遥远的边疆大地回荡起八一军徽辉映下的“边塞诗”新篇……

  一部边防变迁史,万卷戍边传奇事。

  海拔、含氧量、“生命禁区”、“无人区”……这些别人只是在课本上读到的词语,却构成了独特的边海防元素,用许多超越了我们想象的情节,构成了一位位无名的边防军人的每一天。

  有一些曾经流行于边防的“边关军语”,亦被称为了解边防的“小辞典”,它们以特别的言说方式,见证在边关特殊的自然环境下,老一代戍边军人的侠骨壮心、热血情怀,只言片语间记录下了铮铮雄关的发展脉络、沧桑履迹。

  “脚板路”——边防建设初期,许多界碑尚湮没在大山深处,边防巡逻时根本没有路,但哪里有中国的界碑哪里就要有中国边防军人的脚印。凭此信念,战士们以自己的脚板为路,脚所踏处就是路,不惧雪急风猛,不畏山高路遥,每一块界碑就是一个阵地,每一次巡逻都是一次必胜的战斗;

  “冰驾”—每至严冬,边防的所有地面通道全部被凸凹的冰层凝冻阻断。为了保证边防运输,只能借助厚厚的冰河。在这滑溜溜的冰面上开车可不是好玩的,需要有专门的技术和规则。因此,每年冬季的“冰驾”培训都是边防运输兵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

  “太阳色”—北方战士来到热带边防,首先要经历的考验,就是在酷热的烈日烤晒下完成边境勤务。一趟一身汗,一天一层皮。经过一个夏天一次次的脱皮,皮肤上便涂抹了一层黝黑闪亮的色彩,战士们自豪地命名为“太阳色”;

  “封山季”—对位于冰峰雪山的哨卡官兵而言,每年只有两季:开山季与封山季。封山季往往要占更长的时间。在冰雪中与世隔绝,岁月似乎已凝固于一山一哨。待开山之日,各种物资赶运而来,但所有皆抵不得积压了一冬的家书;

  “黑白餐”——由于历史的原因,高原边防曾经因为种不出蔬菜,餐桌的主色调只有一白:米面,二黑:海带、木耳等脱水干菜;

  “望亲假”——海岛的边防军人揣着假条受阻于台风不能下岛、军嫂上海岛探亲时遇上寒潮困在岛外。离肠万种的夫妻隔水相望却不能相聚,望着茫茫海水滔滔浪,“远在彼兮,旦夕以待”,探亲假就这样变成了“望亲假”……

  岁月千帆过尽,许多新闻已经成为了历史,但边关永远是新闻的沃土。这些堪称见证边关变迁的“边关军语”已然渐行渐远,成为荣誉室里让人泪流满面的陈列。随着祖国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历史性的巨变成为今日边防线上最壮丽的色彩。然而,在边防发展的年轮刻度里,英雄与忠诚,使命与责任,光荣与梦想,是永远不变的主题词,是永恒不变的赤胆忠心凛凛风骨,是薪火相传的热血壮歌。

  我们当然在期待着,在那云青水澹间,灿然相陈出更具时代风采、更新更美的“边关军语”。

  沧桑岁月见证不变的壮美情怀

  边防既是地理概念亦是政治概念的表述,史学家用学术的语言将边防地域称为“历史现场”;而说书人则先声夺人,张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我更喜欢古代兵书上的描述:“边之域,士以戍。”因为有了人的戍卫,天涯边地才构成了雄关要塞。

  “日月每从肩头过,江山要靠世代守;横批:光前裕后。”这是从某边防哨所岗楼上抄下的一副对联。是的,祖国的万里边防线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变中有永恒的不变,那就是一代代戍边人血脉相传的英雄情怀,一辈辈边防官兵绵延不绝的牺牲奉献精神。

  “满门忠烈”不是书本传奇,而是边防线上凝聚着忠诚热血、锵金铿玉的一个章节。

  她当得起这个称号。在2020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上,80余岁的英雄母亲王昌群那已经不能用挺拔来描述的身躯,拥有的已不仅仅是“最美”,而且是我们民族审美观念的另一个高阶——壮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其实,她心里从来没认为自己已经退役,而是一个在40年的时间,将自己与边防,将小家与国家紧密联系、融合起来的母亲。

  15岁时,她从家乡报名参军,成为解放大西南战场上的女战士。星移斗转间,她退役在边疆,而其终身伴侣刘斌,一位在解放战争中就担任连长的老军人,也成为了边防部队的领导。

  我的兵之初,便是这位首长的下属。

  没想到的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后头一次采访的典型,竟然是老首长的孩子——他叫刘光,入伍在边防,在“虎踞龙盘”之地结束了3年的军校生活,毕业回到了南疆,成为一线边防部队侦察连的副连长。

  原昆明军区授予刘光“立志献身边防的模范干部”称号,采访中,翻阅到这个于少年时代相识的烈士留下的诗歌,竟然让我泪流满面,久久难以动笔。那诗中有这样一句:“临去前留给母亲一句话:把我埋在边境,这里多了一座坟墓,不——那是一座兵营。”

  更没想到的是,在写下《生为边防战斗,死为人民献身》的典型通讯后,又接到记者生涯中最艰难的采写任务——1984年7月13日,边防某部代理排长,刘光的弟弟刘明,和哥哥牺牲在同一片焦土战场,更为揪心的是,他也喜欢诗,在笔记本上抄录了哥哥的遗作;他也22岁,一个已经触摸到青春的年龄。

  完全可以想象老首长夫妇那滂沱纵横的老泪,但是,这个边防军人家庭的选择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凛凛风骨、耿耿忠心——他们把刚从军医学校毕业的女儿、在部队医院担任外科医生的女婿再一次送到前线医疗队,刘斌司令员作为前线指挥员一直战斗在一线,王昌群则成为了支前领队,奔波在战火中……

  历史学家说:“最激动人心的历史就是努力重现往昔生命的历史。”而新疆边防阿拉山口的战士则说:“最激动人心的历史就是老哨长用生命留下的创业史。”

  阿拉山口曾以“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大风口而出名。60年前,首任哨长吴光胜受命进驻。他带领战友顶着迎头风走了80多公里,来到这个风沙的世界,靠挖“地窝子”建起了最初的哨所。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哨长当然也有转业之日。而他的家乡,是与阿拉山口有霄壤之别的扬州。没想到人在繁华的温柔之乡,却心心念念地挂记着那风扬沙飞之地。几年前,他去世时,唯一的遗愿就是把骨灰撒在阿拉山口,和年轻的战友们继续守望国门。

  从此,连队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当巡逻经过这一段边防线时,官兵们都要伫立注目,向老哨长表达新一代戍边人的致敬。当然,那个“地窝子”的旧址,今天已经成为“黄金口岸”,它所在的地区,如今被称为“亚欧大陆桥头堡”。

  今年连队的春节晚会上,大学生士兵陈嘉龙朗诵了自己写的诗句:“我们和老哨长一样,青春从来属于风,一直在鲜红的国旗上扬动。”

  新一代的戍边人非常清楚地知道,用年轻的脚步去跋涉、用青春的热血去守卫祖国的疆土,无论在哪一个年代,都是青年人不可推卸的肩头之责。不同的是,历史在变化,所需要担负的责任也发生着改变。

  上个世纪50年代,在进军西藏的路上,一位边防军人的后代出生了。这个被母亲用藏袍裹着在马背上颠了几个月的孩子后来也成为西藏边防军人。不同的是,他父亲曾是运输科长,可所管辖的除了骡马就是牦牛;而他则成了汽车团长,虽然手中更新了好几代好几型汽车,但没想到还是落后了——落后于自己的儿子。

  今天,这个边防军人家族的第三代,同样延续着向边防运输物资的任务,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是,他手中掌控的既不是缰绳,也不是方向盘,而是无人机的操纵平台。卫星定位、智能巡航、定点投送,这种全新的投送模式,打破了边防哨所保障“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被一线的战友们戏称为“空中骡马队”……

  历史学家说过:“历史不是关于过去的科学,而是关于现在的科学。”历史是时间的流逝也是精神的聚光,时代是岁月的叙事也是未来的坐标。我相信——

  任何年代,年龄都不是构成青春的唯一标志。

  任何岁月,沧桑终将是点燃情怀的一种色彩。

  梦想无疑就是人生的“导航图”

  都说边关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但在西部戈壁滩上的空军某边防雷达站,虽然3月天依然不见花媚叶茂,可官兵们传统的迎春节目已经开始——斗春,就是比一比谁能种出最早的一抹春绿来。

  老雷达兵赵国强的话比那些“心灵鸡汤”更富哲理:“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面向未来,我们就是栽树的前人。”在大家春风释怀般的笑声中,我感受到了青春和梦想的含义。

  他做的和说的一样的好。在几年戍边生涯中,他自己探索出的一个“土方”,已经在盐碱地里种活了10余棵沙枣树。对此,他有一个不算“高大上”,却沁人心脾的绿色梦想——当告别边关时,能看见这片盐碱地上枣花摇曳、绿树成荫。

  循大道,可至万里;抬望眼,天路迢迢。对于这些新一代戍边人来说,面向未来,梦想无疑就是人生的“导航图”。

  梦想是一种追求——伊犁边防线上的文科大学生士兵刘侃起步于连队的“党史讲述人”,他利用自己所学专业,依托强军网建立起一个学习平台,尝试了“虚拟讲台”“情景小品”等授课形式。当他站上本部队理论学习“C位”后,又开始把眼光投向军事训练的“龙虎榜”。

  梦想是一种目标——边防某雷达站技师孔润辉外号“鹰眼”,说的是他在雷达维修和观测上的功夫。原先,他是步兵班长,可凭着对雷达的向往,成为一名身怀绝技的雷达高手。迈向成功的每一级台阶都垫着一本本知识之书——这些年来他研读了200多本专业书籍,写下20多万字的笔记。他的梦想就是能把笔记编辑、整理成一本通俗易懂的《雷达兵宝典》。

  梦想是一种坚守——海防小岛风吹如吼,官兵好不容易在礁石间的“巴掌地”“鞋底田”种上蔬菜,却总被风吹坏。守卫海岛多年的指导员孙岩从未放弃改变海防面貌的努力,他的梦想就是设计“海岛春天一号工程”,能使“风收田”成为“丰收田”。而其中的“骨干工程”——2000米的茅草挡风带已经准备好在今春开工。

  梦想是一种阳光——边防官兵自我介绍时总是充分自信,听他们述说梦想,有如一种青春的阳光照在心上。边防某部侦察班班长姚灿灿的梦想和其名字一样灿烂:设计一个风筝式的“风动力山地海岛专用飞行器”,有风就能够飞翔。第一次在边防带新兵的班长邓柳,喜欢研读古今中外带兵之道,他的梦想可真不算小:既然班长是“军中之母”,那就希望自己“桃李满边防”,成为未来许多将军和英雄们的启蒙班长……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尽管年轻,尽管稚嫩。或许很多的梦想,还只是大泽涓滴、云轻星粲。诚然,并非所有梦想都能点燃天空,但是能够点燃天空的,必定来自梦想的火种。

  平生踪迹勇士心。青春岁月守边防,无疑是人生最具魅力的一次远行。而新一代戍边人胸怀梦想、激情洋溢的青春,使他们的生命,也使得祖国万里雄关、绵延边防的未来“花花锦锦、活活泼泼”,有了“无限声情、无限意味”。

  (采访中得到丁正仁、钱春燕、叶 明、罗晓光等大力协助)

中国科幻影视 驶向广袤蓝海******

  《流浪地球2》《三体》等作品引发热议——

  中国科幻影视 驶向广袤蓝海(文化市场新观察)

  核心阅读

  正在播映的《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作品,引发热议。近年来一批科幻影视作品相继涌现,让人们看到这类题材作品,在世界观建构、价值观传递、故事情节设置、类型化探索、工业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国产科幻影视剧,正在不懈探索中驶向广阔无垠的蓝海。

  今年春节期间,科幻题材影视作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无论是电影《流浪地球2》,还是电视剧《三体》,都引发了热烈讨论。

  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时,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从《流浪地球》开始,中国科幻电影正式启航了。”4年过去,《独行月球》《明日战记》《流浪地球2》《三体》等作品相继涌现,让人们看到这类题材作品,在世界观建构、价值观传递、故事情节设置、类型化探索、工业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国产科幻影视剧,正在不懈探索中驶向广阔无垠的蓝海。

  科学顾问

  赋予影视“历史的质感”

  导演郭帆问:“您心目中比较理想的科幻片是什么样貌?”

  刘慈欣回答:“如果我们的科幻片能拍得像未来的历史的话,那么它对我们的意义就更大一些。”

  在电影里呈现出“历史的质感”,成为郭帆创作《流浪地球2》的目标,这对影片中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喷射蓝光的行星发动机、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直冲云霄的太空电梯……《流浪地球2》中的“硬科技”元素让观众大呼过瘾。这些“硬科技”是由一系列严谨缜密的想象、设计、计算、推演得来的,多名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作为科学顾问,帮助影片完善世界观架构和视觉呈现效果。

  科幻电影《独行月球》的片尾字幕,曾用单独一屏展示了“科学顾问”。该片导演张吃鱼透露,科学顾问从筹拍阶段就已经介入,“比如,返回舱起飞时,指挥口令倒计时最后念‘零’还是‘点火’?我们必须向专家求证。”

  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了被称为“科幻十条”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要建立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随后,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牵头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并从航空航天、天文与物理等领域,聘请了一批两院院士、权威专家和优秀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顾问库专家,为科幻电影剧本创作、影片拍摄等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科学把关等服务,不断提高我国科幻电影科技含量和科学魅力,不断扩大中国科幻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影响力。

  此外,2020年底,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这是我国首个由优秀科学家和电影人组成的跨界交流平台,第一批成员包括古生物学家汪筱林、恒星级黑洞首席科学家苟利军、计算数学家刘歆等科学家,以及陆川、郭帆、陈思诚等电影导演。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是《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中的一员,他为影片贡献了关键理论——人在回路,为影片中超级人工智能的诞生提供了科学概念基础。

  “好的科幻影视剧一定要扎根于现有的科学认知。无论是对科技概念的认知,还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都必须让观众感觉是有可能发生的,要设计出一个可信又完整的世界观。大到重要的科技概念体系的设计,科技产品、场景的科学解读,小到一些技术的名称、设备的外观,机构的名称、人物的职务、组织的架构等。”王元卓说。

  电视剧《三体》总导演杨磊介绍,创作团队在前期花费了3个多月的时间采访射电天文、天体物理、纳米技术、粒子对撞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

  有评论家认为,来自科学家的专业意见为科幻影视剧插上了科学的翅膀,让这些作品更加具有现实观照性。从这些作品开始,国产科幻影视剧真正踏上了具有科学理论支撑的旅程,这无疑将让艺术创作的脚步走得更远更扎实,当观众围绕这些作品中的理论、现象展开讨论时,也会受到更多来自科学的滋养。

  科技发展

  支撑高工业级别的大片

  1月30日,中核集团“喊话”《流浪地球2》的一条微博引发关注。“#流浪地球#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微博海报上“我们致力于将科幻变为现实”的壮语,透露出科幻影视作品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随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建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国家队”纷纷加入这次“喊话”的行列。“大国重器”的联动,令人感佩中国科技不断提升的决心。

  曾经,中国的科幻影视作品成本较低,构想相对简单,影响力也有限。

  《流浪地球2》上映后,郭帆说,他对于拍摄高工业级别的大片更有底气了。这份底气,一方面来源于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为国产科幻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土壤和支点。“观众经常看到航天员出舱、中国空间站建设等新闻,所以电影中呈现这些科技成果的时候,观众会相信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底气的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我国近年来生产制造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科幻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带来的全新的技术手段。

  郭帆举例说,在创作《流浪地球》时,很多特殊道具的制作要学习国外团队。“而《流浪地球2》里95%以上的道具,从车辆到外骨骼装甲,不管是硬质的还是软质的,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去完成制作的。这有点像是‘弯道超车’,不是说我们一下就超越了好莱坞几十年的积累,而是我们的进步是建立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的,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是否能做好生物视效,是衡量特效水平的直接标志。据了解,在《独行月球》里,金刚鼠刚子的总镜头量占到全片特效镜头的20%,很多镜头持续做了一年多。其中刚子咬了一口饼干,身后背景变成了大草原的镜头,就迭代了非常多的版本,耗时11个月。

  建设一套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光需要设备和技术,更在于流程和标准。《流浪地球》拍摄完成后,郭帆工作室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电影工业的标准化管理和运作流程。“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再是单一镜头做得多么精美,而是有流程管理地去完成几千个相对水平不错的镜头制作。”郭帆说。

  科幻影视剧的热播,也映照着中国科技的蓬勃发展。

  “科幻是基于科学的幻想,科技是科幻的基础,科幻是科技的未来。面向未来思考,也许科幻将来会变成现实。”杨磊说,“比如制造《流浪地球2》里的太空电梯,需要《三体》中物理学家所研究的纳米材料。我们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了解到,这种材料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未来能够量产,也就意味着太空电梯将成为现实。可以说,科幻影视作品本身就提振了我们的信心。”

  许多观众在看完《流浪地球2》和《三体》后对作品中的科学设备、理论展开了讨论,有的还提出了质疑。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作家吴岩认为,这种交流、碰撞有利于科学普及和传播,“科幻题材的影视剧在客观上普及了科学知识,提升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

  吴岩表示,科幻影视作品本身也有助于对电影技术的革新。“比如詹姆斯·卡梅隆拍摄《阿凡达》,用十几年时间摸索出了3D拍摄技术,此后,3D拍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在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创作中,也有可能诞生新的拍摄技术,从而推动影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科幻文化

  拓宽人类思考的疆域

  《流浪地球2》上映后,一名小观众写信给王元卓:“电影里的人类科技已经十分发达了,笨笨这样的机器人非常智能,为什么不让它们去月球,而是让那么多宇航员去呢?”

  王元卓在回信中写道:从现实设定来讲,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只有经过高强度训练的人才有可能胜任,而人工智能尚未发展到相应水平;更为重要的在于,电影是要有情感、有矛盾、有冲突的,如果任何任务都可以由机器人去完成,那么就看不到人的情感流露了。

  对于科幻影视剧来说,科技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科学技术和故事情节之间如何达到平衡?采访中,专家和创作者们一致认为,科幻影视作品不是科学纪录片,它需要幻想设定,最终服务于故事情节的发展。

  “科技不能成为剧情的绊脚石,更不能束缚影视剧的情感表达。”王元卓说。4年前,王元卓因其为女儿手绘的《流浪地球》讲解图而走红网络,几年来,他创作的《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手绘科普图书已出版3部。他觉得,《流浪地球2》是在全球视角下的大片,“在这样一个宏大的世界观的设定下,中国人不但有话语权,有主导力,还有责任和担当,这一切是让观众感到非常振奋的真正原因。”

  郭帆表示,《流浪地球2》希望传递出的是中国人对“团结”的渴望和坚守,“在科学技术的包裹下,这部电影传递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科幻电影要植根于中国文化,再结合我们今天的技术去完成中国式的表述,这才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

  科幻影视剧的视觉化呈现,也为人们更好地走近广义的科幻文化拓宽了渠道。“科幻文学为科幻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饶的土壤,但阅读科幻文学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容易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三体》总编剧田良良说,“影视剧就是打开更广阔的科幻文学、科幻文化的钥匙,它能够通过视觉化呈现,把复杂的理论和故事变得更容易理解,让更多人愿意走近科学的世界,进而拓宽人类思考的疆域。”

  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发展仍然不足。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有理由相信,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发展将迎来更加百花齐放的春天,在世界科幻影视作品之林书写自己的传奇。(本报记者 刘 阳)

  (来源:人民日报 2023年02月03日 第10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吉好彩票地图